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动态

《独门绝技》提取码:2025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编辑:新闻中心

  锚定“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广大电科人认真磨砺科研生产“独门绝技”,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打牢基础。

  网络通信研究院巨型星座测控技术创新工作室陆续开展低轨卫星大规模数字阵列技术、星座多址接入测控技术等研究。为验证最新科研成果,工作室技术人员克服地理、温度等恶劣环境因素,多次赴偏远地区进行外场试验,不间断开展对星试验,获取大量实测数据,最终突破并验证了相关技术难题,为扎实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独门绝技1

  

  针对低成本高集成批量制造需求,14所“徐金玉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参与低成本封装制造技术工程化应用攻关,成功完成高导热胶快速自动化生产、高速高精度点胶贴装应用、极小间距和极小焊盘自动键合技术等多项工艺突破和产线应用,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双目标,为各型T/R组件的生产研发贡献坚实力量。

  “积极拥抱国内开源建设生态,我们把领先的国产骨干神经网络大模型训练工程,打造成‘小可’国产大模型生态培训项目。”电科太极“杨军创新工作室”持续推进“小可”大模型国产骨干神经网络升级,自主全量训练,迭代形成12B、30B等多代基础大模型产品,吸纳DeepSeek等优秀开源产品和技术,创新构建“小可”COE大模型,同步打造大模型原生应用开发和智能体服务开发工具链,助力“小可”大模型在党政、医疗和企业办公等领域快速落地。

  解决装配测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助力各类微波毫米波多功能组件和单功能模块批量生产,是国基南方、55所匠心工作室团队成员磨砺技艺的“演武场”。面对产线效率提升这场“硬仗”,匠心工作室团队成员深耕非标自动化领域,创新开发关键工艺辅助技术,加速产品生产制造平台创新,在日复一日的调试设备、工装拆装、3D仿真中彰显担当,让每个参数都闪耀工匠精神的光彩。

  暮色渐深,中国网安、30所“范家强首席技师工作室”灯光亮起,团队成员围绕推动钣金类机箱加工技术优化和流程改善凝神苦思。经过不懈努力,他们运用数控冲与激光切割复合加工技术,应用OVS视觉定位技术解决加工中的二次定位难题,提升效率20%以上。针对切削加工领域薄板加工难题,他们创新研制真空夹具系统,薄板类零件合格率提升至98%,加工效率提升30%以上。

独门绝技2

  

  高频夹持装配是制造空间行波管的“独家”关键工艺,决定空间行波管的输出功率、效率等关键参数。但因其工艺过程极其复杂,过去一直依赖手工操作,工艺参数无法精准控制,全凭技术人员经验掌控。为保障航天工程大批量需求,12所空间行波管自动夹持工程应用团队从复合管壳高温钎焊工艺,到高频感应温度场设计,再到零件微装配力学分析,将夹持装配工艺与机器人技术理论相结合,突破高精度运动模组与自适应机器视觉识别等难题,产品关键参数一致性得到极大提升。

  箱体式设备内,等离子体火焰发出耀眼光芒,照亮一根根光纤预制棒轮廓。23所特种光纤制备工艺技师工作室团队承担特种光纤研制任务。团队成员不断提升光纤制备水平、设计改进工装、优化生产工艺,形成了平台搭建、小批量验证和量产的三阶段运行模式,建立并完善特种光纤测试评价体系,实现碳密封涂覆光纤等多款特种光纤批量生产。

  “稳着点,慢慢来!”在抗辐照保偏光纤攻关现场,46所“衣永青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灯光照亮了春夜,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第16次工艺试验。创新工作室聚焦新型偏振保持光纤等系列产品重点任务全力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形成高转速低振动超声打孔工艺,提升抗辐照保偏光纤的偏振串音关键指标,攻克技术难题,研发保偏光纤拼装工艺,使光纤预制棒拉丝效率大幅提升。

  面对光学关键部件加工品种多样、结构复杂、精度极高的挑战,53所“王天卓工匠工作室”团队成员反复试验刀具路径、加工工艺、优化参数,通过五轴联动数控技术,将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1/10以内。除了承担高精度零部件数控加工任务,工作室还推动多轴数控技术与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深度融合,建设机加零件柔性自动化生产专线和钛合金零件柔性生产专线,提升产能4倍以上。

  “既锚定大模型技术前沿,更扎根行业痛点攻坚。”东信软件知几创新工作室聚焦算力网络、大模型和AI技术畅行,打造“知+”产品矩阵,构建起覆盖训练、推理、运营的全栈能力。“知算”平台通过动态资源调度算法实现GPU利用率高效提升;“知炼/知枢”平台实现大小模型调优训练、多智能体协同多项关键能力,研发成果规模应用于通信、电力等领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