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社会责任实践

发挥电子科技优势 打造乡村振兴数智蓝图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编辑:新闻中心

  编者按

  4月18日,由中国电科、中国移动、中国机械总院三家央企联合主办的“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开幕。本次活动汇聚40余家国资央企力量,凝聚帮扶合力,以央企担当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振兴1

  近年来,中国电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坚持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教育、民生三大关键,结合各帮扶地自然禀赋和实际需求,强化责任担当,突出电科特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电科方案、展现电科担当。

  仲春时节,广袤的麦苗返青起身。

  在本应最繁忙的春种时节,农田里少了很多躬身亲种的农户们。此时的他们正在屏幕的一端,根据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智能测算,实时查看所有大棚的监测画面,一键下发作业指令,完成灌溉、施肥精准作业……这样的场景,是中国电科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以来,利用数字科技优势,为现代乡村发展提供的新型助力。

  围绕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惠农服务四大领域,近年来,中国电科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帮扶、造血为主、数字赋能”的工作方针和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四新工程”建设的总基调,聚焦帮扶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惠农服务四大领域,重点围绕数字赋能特色产业发展、红色文化展示、科技教育提升、特色志愿服务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帮扶工作,助力各领域取得新突破。

  在中国电科倾情帮扶下,对口帮扶的陕西省绥德县、四川省叙永县、内蒙古喀喇沁旗、河南上蔡县等地集体产业迅速发展、教育事业愈发全面、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乡村容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因地制宜,让特色产业“飞向”全国

  春日的赤水河畔,3.55万株九月红柑橘苗在智能温控大棚里新叶舒展,中国电科技术团队正通过“数字生态监测与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28项数据。

  中国电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对口帮扶县因地制宜探索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让叙永柑橘和猕猴桃走出当地、“飞向”全国,着力做好对口帮扶县“土特产”文章,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富民路。

  受干热河谷气候滋养,叙永县盛产柑橘、猕猴桃等水果,当地柑橘色泽艳、甜度高、香味浓、风味好。受秭归县“一棵树养活一个县”发展模式启发,中国电科积极推动建立“叙永-秭归”两县特色水果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新机制,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柑橘院士”邓秀新莅临叙永现场指导,并召开院士专题讲座,为专技人员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电科的帮助和指导下,叙永县从秭归县引进九月红早熟苗木7.5万株,种植面积1200亩,有效助力叙永特色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叙永县柑橘、猕猴桃等特色规模产业,中国电科在赤水镇、正东镇、黄坭镇等地打造1500余亩智慧农业种植基地,应用智慧生态监测、智慧水肥一体化、智慧虫情防治、智慧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数字技术,通过部署作物生长环境传感器,实现7×24小时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结合AI技术、农业专业知识,对柑橘、猕猴桃种植管理过程进行拟合模型测算,完成精准滴灌、精准施肥、精准虫情防控等数字化管理,实现对种植过程进行精准管控与远程指导,基地人工和物料成本降低30%以上、水肥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

振兴2

  “过去浇水施肥,全靠自己的眼睛和经验,有时候不准确,还耽误农事。”柑橘负责人王大哥感慨地说:“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农田的情况,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心里一清二楚。”

  “产”出来,还得“推”出去。中国电科利用自身资源,建立线上线下“双线销售平台”,线上依托电科商城助推叙永柑橘、猕猴桃品牌实现全国范围推广,线下充分利用央企平台资源,推荐特色水果参加中央企业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西部商品博览会等多项展销活动,近两年来,直接或间接带动特色水果产业收益超400万元。

振兴3

  在中国电科的助力下,叙永县成功打造了柑橘、油茶和糯稻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科技赋能叙永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案例入选2023年国资委社会援扶专刊,为叙永乡村产业振兴绘就了新蓝图,打通了新路子,实现了新突破。

  数字进村,为乡村治理装上“智慧大脑”

  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证件办理,一屏掌握村级事务管理情况……中国电科着力推动定点帮扶地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乡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打造具有电科特色的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数字化乡村治理新模式。

  建立“数字乡村工作站”,中国电科助力打造政务在线、村务管理等“一站式”云管理中心,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助力县域打造云端“数字乡村”管理与服务网络,中国电科设计的数字乡村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政务服务与信息的即时触达,打通数字乡村服务村民的“最后1米”;实施“互联网+智慧党建”,中国电科推广网络党课远程教育,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农业实用技术线上教育培训活动,为数字乡村建设驱动“红色引擎”;畅通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电科帮助叙永县融媒体中心升级改造,拓展县级融媒体建设覆盖面,实现县及乡村各类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和深度融合。

  乡村政务服务越来越便捷化的同时,基层治理也在电子科技的助力下更为智能化。

  清晨五点,黄河水在薄雾中泛着粼粼波光。郝家桥村值班人员李大哥熟练地操作屏幕,只见上面跳动着黄河流域的实时数据:干流流速1.8米/秒,支流汾河水位9.2米,水温12.7℃,不远处的雷达流量监测站也显示正常,他才放心地与轮班人员进行交接。

  为实时监测郝家桥村和县域内黄河及其支流河流水位、流量、流速信息,中国电科利用技术优势,在周边架设多个视频监控和雷达流量点位,在达到防汛减灾的目标之外,通过视频监控、远程识别、范围警戒,实现减少向河流抛弃垃圾、避免溺水事故发生和杜绝非法采砂的功能。

       数字技术,打造全新“金字号”品牌

  游客人数迅速增长4倍,带动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中国电科运用智慧文博数字技术,建设具有电科特色的数字化红色文化体验场景,打造红色帮扶“金字号”品牌。

  红色文旅产业作为绥德郝家桥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也存在着规模偏小、项目偏少的问题。以提升整体形象为抓手,重新梳理郝家桥劳动楷模的品牌文化,中国电科形成全新的“郝字号”品牌。

 

振兴4

  全方位打造“数字郝家桥”亮眼名片,中国电科将绥德红色历程、党团历史、廉洁警示等党性教育,通过VR、AR等数字化技术进行展示,打造集党史教育、本地记忆、当下成就于一体的数字化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在增加软实力以外,设计推出50余款文创产品,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新建大生产群雕、数字党性教育体验基地等红色景点,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更有效发挥数字赋能成效。

振兴5

  在红色文旅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之后,中国电科配套部署数字文旅产业振兴平台,游客拿着手机就可以看虚拟全景、听免费讲解、买文创产品,大幅提高了景区游客接待和服务能力。村里的产业运营公司也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细致掌握游览人数、游客画像、停留时间等更多数据,为进一步改进服务、扩展收入提供了决策基础。

  这一切,让以往月均1万的游览人数迅速增长至4万人,郝家桥村的红色旅游也已成为绥德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智志双扶,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围绕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中国电科探索数字赋能新模式,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新成果。

  无人机、VR眼镜、机器人编程、3D打印机……这些书本里呈现的“高科技”,如今已走入定点帮扶的乡镇教室。为夯实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中国电科着力建设集线上创客教育、科学普及与线下小型实验室、社团活动室为一体的“科技小屋”,为乡村孩子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现代科学的实践基地,也为当地乡村教育搭建起承接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平台桥梁。

  近年来,中国电科持续开展“大爱电科”“梦想1+1”助学帮扶等活动,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帮扶支教点”,开创“扶智”与“扶志”教育结合新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到叙永支教志愿者28人,受益学生160人,作为优秀帮扶案例被写入2022年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蓝皮书。

振兴6

  为改善帮扶县镇养老条件,以“最方便老人佩戴使用的健康手环”为突破点,中国电科重新设计手环界面、操作逻辑,打造了一款声音更响、字体更大、操作更简便、待机时间更长、几乎让人感受不到存在的智能手环,不仅能够实时监测村民心率、血压、血氧等数据,还可实现一键呼救、信息播报等功能,让数字医养护平安。此外,中国电科持续实施“互联网+健康”、防返贫医疗救助金等项目,对因患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实施专项帮扶,利用技术优势,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健康。

  绘就乡村振兴数智蓝图,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电科举措有力、成效初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