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人间四月天,生机勃勃的雄安新区迎来了第五个春天。
五年来,中国电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支撑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立足“三大定位”,聚焦“四大板块”,勇挑雄安新区战略合作伙伴、信息化技术指导单位重担,以信息化技术支撑“未来之城”显雏形、出雄姿,在一个又一个“春天”里把梦想变为现实。
创新赋能,科技铸造“雄安样板”
首批入驻以来,中国电科携手有关参建单位组建了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并被推选为首届理事长单位,高质量推进了多项重点项目建设,为打造宜居“未来之城”拼搏奋斗。
坚实安全的数字底座在成型。电科数字牵头的新区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一期)顺利完工。作为全国首个城市级物联网平台,该项目是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神经末梢,一期通过建设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接入新区10万多各类感知设备,后续还将通过多维感知数据的融合汇聚,形成全域全时、互联互通感知体系,持续提升雄安新区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水平。中国网安支撑雄安新区完成了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可行性研究,承担了《雄安新区数据安全建设导则》等标准制定,建设完成了BIM一期安全项目并持续推进,提供了更可靠的网络安全服务。
“撸起袖子加油干,雄安腾飞在眼前。”走进宣武医院雄安分院建设现场,这幅醒目横幅便跃入眼帘。几个月前,电科太极中标了宣武医院雄安分院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建设医院统一数据中心,基于信息平台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为医院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手段,同时应用“互联网医院、大数据”等产品及技术,为患者提供就诊全流程闭环服务,打造医院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迎着和煦东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智慧园区信息化项目建设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系统开发。作为新区首个标志性城市建筑群项目,中标以来,团队历经深度调研沟通,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园区百余个子系统全域数据进行采集、汇聚、分析、共享,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数据融合、协调联动”一体化运营,打造智慧园区。
织路成网,数字畅通“未来之城”
走在雄安新区燕南路上,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灰色灯杆,看上去似乎与其他城市别无二致,实际却大不一般。
五年来,中国电科50所先后为雄安枢纽片区等重点项目提供了近2000套智慧灯杆、5000套智能杆柱控制器和网关设备。每根灯杆都嵌入了智能控制和网络路由,以道路照明功能为基础,集成了智慧交通功能,为未来无人驾驶提供“标准接口”。
看似简单的灯杆,恰是雄安智慧交通发展的缩影。
电科莱斯技术团队参与建设的雄安新区首个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以及首个道路数字化项目已成功交付,为车路协同应用打造了坚实底座。同时,团队高质量建设了雄安新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项目,对三县区域主要连接线道路进行智能化升级,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主要通道通行效率及安全管理水平。
智能基因处处流淌。36所承建了雄安新区高铁站枢纽片区“一体化智能公交站台”项目。期间,技术团队调整优化设计方案几十稿,打造了包含智能硬件、4G/5G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整体方案,制定了一体化智能公交站台设计标准,将为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建设90余套智能公交站台以及一套信息化站台管理系统。
绿色先行,擦亮智能城市“底色”
“春江水暖鸭先知。”三月以来,青头潜鸭、红头潜鸭、凤头鸊鷉等陆续抵达白洋淀,畅游、嬉戏,萌态十足,伫立在此的智慧“明眸”——白洋淀湿地生态观测场、水环境综合观测平台默默见证了这份精彩。
雄安新区因淀而设,依淀而建,始终把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中国电科27所雄安新区生态气象观测团队,针对雄安新区独特地理环境,设计并精心选址建设了两个水上观测场,实现生态环境智能监控。
“新发现鸟类不断增加,是近几年最突出的感受。”技术人员表示,除了白洋淀,这段时间,建设在千年秀林的三套生态气象观测站也稳健运转,观测到核心林区桃花含羞、杏花飞雪、国槐傲立,大片丛林染上绿意。
奋力打造雄安新区智慧气象全国样板,14所技术团队在雄安智能气象大脑一期建设基础上,有序推进雄安智能气象大脑二期项目建设,综合运用5G、物联化、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湖仓一体”敏捷气象服务信息化平台,形成高效、准确、安全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支撑雄安新区精准化、智慧型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开展。
雏形凸显,未来可期。心怀“国之大者”,中国电科以奋斗为笔、科技为墨,在雄安书写着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