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三载 踔厉奋发丨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三周年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创新的时刻,我们满怀激动地迎来了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三周年的里程碑。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省内最高级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牢牢坚持定位和使命,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交通、通信、能源、信创四个研究方向,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这三年来,联合实验室以科技为翼,梦想为舵,在实体建设、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始于初心,加快实体建设
不忘初心,深耕电磁防护事业。2021年8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依托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共建单位为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及运行得到了集团公司党组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2022年6月山西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林武为联合实验室揭牌。2023年2月取得《建设规划许可证》后,联合实验室科研楼项目成功举办奠基仪式,同时,三十三所投入经费采购一系列仿真软件和测试设备,致力于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电磁仿真与测试基地,2024年7月,联合实验室科研楼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并投入使用。此外,2023年4月,联合实验室与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建的中俄白新材料“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在2023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外国专家齐鲁行活动上揭牌成立,为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同年7月,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慧元率队出访白俄,并与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校长Bogush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揭牌,为中方与白方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新的平台。
忠于使命,突破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自成立以来,联合实验室围绕交通、通信、能源、信创等研究方向,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联合实验室首次获批“某系统电磁环境效应控制与验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成功研制“声光电磁防护车”填补我国移动安全会议领域空白,并出口欧洲国家;首次承担山西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与白俄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共同申报的太原市“双百攻关行动”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立项获批。联合实验室对外发布开放基金项目10项,2023年7月,组织召开开放基金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会,本次评审的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丰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开放创新作用。联合实验室组织承办2023、2024中国电磁防护材料创新发展论坛,邀请电磁防护领域内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就复杂环境下多种电磁防护材料的最新应用研究、设计制备及解决方案等热点议题展开精彩的学术交流及热烈的讨论,共同推动电磁防护材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勇于探索,壮大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年来,联合实验室围绕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地、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团队这一目标,积极谋求人才合作,利用多元化方式广泛汇聚人才。联合实验室成功组建一支100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其中特聘中方院士1人,聘任杰青1人、优青2人为客座研究员,特聘白俄/俄罗斯“两国院士”1人、白俄院士1人。成立学术委员会统领学术方向,聘任国内业内知名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东林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2023年5月召开联合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听取了联合实验室成立来的建设进展汇报,明确实验室下一步发展目标。联合实验室培养高、中级技术经理人各1名,初级技术经理人3名,特约科技成果评价师1名,国际技术转移技术经理人1名,特聘海外专员1名,山西省技术转移专业人才2名,初步构建了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团队。
内外赋能,构建国际合作生态
共建共享,双向赋能。2022年11月,联合实验室应邀赴山西省科技厅参加中国—白俄罗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四次会议。会上,山西省科技厅厅长针对山西省与白俄罗斯政府间科技合作情况作大会发言,并着重介绍了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有关情况。联合实验室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获批山西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合作交流专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项目,与白俄罗斯科学院等有关高校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国内合作上,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展系列合作,与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中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春应化所、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共同开发合作协议》,持续推动校企人才合作、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资源共享合作,构建校企紧密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未来,联合实验室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抓准“国际合作”特色主动布局,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的合作,建立“核心圈、紧密圈、朋友圈”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